柠檬是酸的
西瓜是甜的
苦瓜是苦的
辣椒是辣的
酸、甜、苦、辣、?
咸味?
有什么植物?
这可难倒不少人
的确
对于植物来说
咸味是一种稀缺味道
但万千世界无奇不有
也并非找不到适配的选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些咸味植物不仅咸
有些甚至还能看到白花花的“盐”
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神奇的植物“带盐人”吧
①
植物“带盐人”——咸味植物大公开
如果你是一位蔬菜沙拉爱好者
那你大概率会吃过这么一种“新奇蔬菜”
冰草
由于其植株表面布满类似冰晶的结构而得名
长得十分有趣
在不加其他酱料的情况下
第一次直接生食冰草
一定会让你发出一声感叹
“哇!好咸啊!”
这种奇妙的味觉体验
正是来源于上面覆盖的“冰晶”
放大仔细观察
我们会发现这些“冰晶”其实是一个个的小水泡
就像是充满水的防撞垫
这种特殊结构要源于冰草的原生境
冰草学名冰叶日中花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南部盐碱地带的番杏科植物
为了能在“高盐”环境下生存
冰草进化出这种特殊的“泡状结构”
用于储存多余的盐分
也就是说
这些泡泡里装的都是浓缩过的盐水
自然是“咸”的了
▼冰草植株上的泡状结构
除了冰草
还有许多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
由于植株内含有的盐分浓度较高
尝起来味道同样也是“咸口”的
例如
苋科家族的碱蓬和盐角草
▼碱蓬Suaeda glauca(图源PPBC,侵删)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图源PPBC,侵删)
不过相比起这些生活在偏远盐碱地的植物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另一种植物—盐麸木
要“平易近人”得多
和冰草、碱蓬不同
盐麸木的生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在最普通的山坡荒地上
就能找到它的身影
加上其本身适应能力又强
在我国
除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外
其余省区均有分布
尤其以南方居多
并且盐麸木的“咸”
是十分直观的
在它结出的果实表面
就能看到白花花的“盐”
看起来像是均匀地裹上了一层“盐霜”
古人常将这种粉屑状的物体称为“麸”
因此这种神奇的植物便得名“盐麸木”
▼盐麸木果实表面的“盐霜”(图源PPBC,侵删)
也许不少同学还曾经尝过这层“盐霜”
除了前调极致的咸
还有后调极致的酸
味道和咸话梅的咸酸非常类似
的确
盐麸木的“咸”不同于盐碱植物那种真正的“咸”
甚至和我们认知中的“盐”没什么关系
这些白花花的“盐”
其实是一种有机酸复合物—苹果酸钙的结晶
只是因为浓度太高
所以入嘴最先是感觉到咸味
随后经唾液稀释
酸味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这样高浓度的酸性物质
能让大部分昆虫望而却步
可能是盐麸木用于自我保护的机制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
盐麸木上这些“盐”
只能算尝个新鲜
但对于食盐金贵的古代
尤其是远离盐业的偏远地区
盐麸木上的“盐”
也真的发挥了“盐”的作用
这种“代盐”的经历
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
当时盐麸木被称为
是“木”+“备”的古字
而得
就是由于盐麸木上的白霜
可备无盐时使用
宋代《本草图经》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盐麸子上有盐似雪,可为羹用。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
《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盐麸木,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
盐麸木虽能“代盐”
但由于其缺乏人体所需的钠离子
并不能长期充当真正的食盐
因此在“食盐自由”的后世
这种用法也逐渐鲜为人知了
不过在云南地区的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
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用法
将盐麸木果实(当地称为盐巴果)代盐
用于料理烤鱼、包烧、凉粉等美食
或是将果实舂碎混合辣椒做成开胃小菜“香辣盐巴果”
盐麸子除了带来咸味
其本身的酸味也为菜肴增添了特色风味
倒是成了云南美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云南傣族特色菜肴—盐巴果烤鱼
②
盐麸木与五倍子——享誉全球的秘密
盐麸木生命力强盛
可以作为荒山绿化的树种
其果实除作代盐代醋烹饪菜肴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油脂、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
盐麸子油已被批准为新型食用油
盐麸木花开于8~ 9月
蜜、粉都很丰富
是夏末秋初的优良蜜源植物
此外盐麸木本身也是一味本草
全身皆可入药
其嫩枝、叶、花还可作为猪饲料
……
盐麸木浑身上下都是宝
但真正让它享誉全球
被称为“中国特色经济树种”
还得说到它植株上的一种特殊附属物
五倍子
如果你经常在野外见到盐麸木
那很有可能会在它嫩枝或者叶腋的位置
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瘤子”
这些绿色的瘤子有时还会微泛红色
远看宛如果实成熟的模样
▼盐麸木上的“绿瘤子”
这时候
如果你好奇地将其摘下并剖开
那么你将获得一个难忘的画面
仔细看内壁上的小点还在不断爬动
没错
这个长得像果实的东西
其实是蚜虫在盐麸木上寄生的虫瘿
虫瘿
Galls
虫瘿是由某些昆虫以取食刺激或产卵的方式,诱导寄主植物部分组织中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特殊组织。
简单来说
就是蚜虫宝宝们的“育婴室”
所以里面才会有如此之多的虫子
古人还给这种虫瘿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
百虫仓
而它更常用的名字—五倍(bei)子
大概是来源于上述文中提到的盐麸木原名
同音讹传得来
这不禁让人好奇
这种看起来让人头皮发麻的虫瘿
有什么用呢?
说到用途
那得先介绍一下五倍子里最有价值的成分
单宁
又称鞣质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例如我们常吃的柿子、葡萄、茶叶……
当你食用这些植物时
口腔会有种涩涩的感觉
便是由单宁这种成分导致的
其中
五倍子中含有的没食子单宁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宁物质
而质量上佳的五倍子
其单宁含量可达70%
堪称单宁浓缩器
由于单宁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质
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
形成痂膜
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
还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
有局部止血作用
因此五倍子自古以来就是一味良药
其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
溃疡和水泻等症状
外用可以治疗创伤、灼伤
我们在许多外用药膏中能看到名为五倍子的原料
就是这个东西
③
中国五倍子——Chinese Gall
入药
只是五倍子诸多用途的其中一个
由于单宁特殊的化学性质
其与蛋白质结合能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可以使兽皮的蛋白质形成柔韧、不易腐败又难以透水的皮革
因此常用于动物皮毛制革
柔皮为革
这也是单宁的另一个称呼“鞣质”的来源
这种利用植物单宁进行鞣制的过程
也被称为“植鞣”
而五倍子由于单宁含量高
并且其单宁为水解单宁
鞣性极强
一直是植鞣行业中的重要原料
▼皮革鞣制过程(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蛋白质
单宁在遇到铁离子时
也会发生奇妙的反应
▼五倍子与三氯化铁反应的瞬间
五倍子单宁在遇到铁离子的瞬间
会形成一种名为鞣酸铁的黑色物质
这种黑色物质性质稳定
不仅可以用作蓝黑墨水
还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染剂
古今都常用于染发或是染布
日本平安时期
还有一种用五倍子染出的浅灰色
被称为“空五倍子色”
▼利用五倍子染出的灰色布匹
如今
从五倍子中提取出的
单宁酸、焦性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等成分
作为化工产品的原料
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和轻工等行业
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是五倍子最重要的生产国
占世界总产量的95%
并且由于产量大、质量好
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五倍子”或“东方五倍子”
是我国传统的林特产品和重要特色出口商品
▼五倍子采收
而与五倍命脉相关的盐麸木
这种山海经中可代盐代醋的神奇植物
也真的成功为自己“代盐”
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志国,杨文云,夏定久.中国五倍子研究现状[J].林业科学研究,2003,(06):760-767.
[2]马秋雨,袁芳.植物盐腺泌盐及发育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23,39(11):74-85.
[3]高洁莹,龚力民等.盐肤木属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08):215-218.
[4]梁育康.五倍子蚜与第一寄主植物和初级内共生菌系统发育及协同进化[D].山西大学,2023.
[5]李杨,吴侠,邢效铭.五倍子本草考证[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05):509-512.
[6]赵敏.基于五倍子的植物染发剂研究[D].湖北大学,2023.
因资料收集有限,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支持项目)
主办单位:东莞植物园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备案号:粤ICP备19111583号 网站标识码:4419000097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763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