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科技股>科研科普>科普教育
芦荟新知│芦荟为什么叫“芦荟”?
  • 2025-09-02 16:41
  • 来源: 植物园
  • 发布机构:植物园
  • 访问量:
  • 【字体:    


芦荟

这种老生常谈的植物

大部分人提起它时

不免想到自家阳台楼顶还种着几盆

得益于80年代的“芦荟热”风潮

芦荟这种好养、好看、还好用的植物

几乎遍布了大江南北

尤其以南方为主
知名度高涨的同时也让人忽略了

芦荟原本并非寄居檐下的娇客

而是从干旱地狱中杀出重围的荒漠之花

本章就让我们回到风沙漫天的荒漠

一起重走这场关于芦荟的神奇之旅

1

荒漠之花

Desert Flower

世界上大约有500种芦荟(不含品种)



除了我们日常熟知的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有看起来就不好惹的皮刺芦荟Aloe aculeata

和更不好惹的鬼切芦荟Aloe marlothii

有长得十分“随性”的木锉芦荟Aloe humilis



也有长得十分“精致”的绫锦芦荟Aristaloe aristata


有长得十分“个性”的卡梅伦芦荟Aloe cameronii

有花量丰富、花似菊花的茶番仙人芦荟Aloe chabaudii也叫菊花芦荟

还有褪去了叶片上的尖刺变得柔美动人的银芳锦芦荟Aloe striata

…………
常识和直觉告诉我们

芦荟这种“肉乎乎”的奇特造型

一定有它的道理

没错

芦荟属的家族成员大多分布在非洲的荒漠地区

尤以南非居多

这些厚实的叶片是芦荟在荒漠中生存的底气

是干旱地区植物的首要难题

为了能在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赢得一线生机

芦荟属的家族成员选择将叶片改造成精妙的储水器官


储水的第一步则是“抢水”

除了发达的根部

芦荟还有更聪明的办法

它们在叶肉细胞中合成许多粘性大、渗透压高的多糖和粘多糖物质

利用渗透压的原理

牢牢锁住每一滴经过的水分

这也是为什么芦荟叶片中的液体十分粘稠的原因

▼芦荟凝胶层中的高渗透压黏液

当然

吸水容易保水难

第一关就是要抵抗大太阳的蒸发

这一关芦荟选择采用物理技能

除了坚实的叶片表皮

我们还能在芦荟叶片上看到一层白色的粉末

这层细密的蜡质结构

堪比“防晒指数”拉满的防晒霜

进一步隔绝水分蒸发的同时

还能抵御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

▼芦荟叶片表面覆盖的蜡质结构

芦荟叶片中的水分可高达99.5%

是当之无愧的荒漠“水货”

这对荒漠中的动物昆虫而言

简直是现成的“矿泉水”

再者

比起仙人掌家族那轻易能扎穿血肉的尖刺

芦荟叶边上的短刺

顶多只能算是可爱的装饰

不过常言道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理科学霸”的芦荟这次决定点亮化学技能来保护自己

如果你掰过新鲜的芦荟叶子

那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画面

这些黄色的黏液

伴随着类似“生葱”的刺激性气味

让人略感不适

不仅难闻

这些黄色的汁液味道极苦

难以下咽

更厉害的是

其中含有许多蒽醌类化学成分

能引起肠胃腹泻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攻击性

但是对荒漠中的动物而言

腹泻脱水可大可小

一不小心就“入不敷出”

反倒成亏本买卖了

此外

这些化学成分还能抵御真菌细菌的侵染

帮助保持叶肉中的无菌状态

可谓是一举多得了

▼芦荟乳胶层在释放蒽醌类物质

凝胶层储水

乳胶层防御

蜡质层保水

正是通过精密的三层保水结构

让芦荟在荒漠之中也能开出绚烂花朵

▼芦荟叶片的三层精密储水结构

文到这里

好像也看不出来和芦荟的名字有什么关系

不过要解开这个疑问

还得说到芦荟在人间的经历故事

2

人间故事

Story with Human

现在提到芦荟

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它护肤美容的功效

的确

20世纪60年代起

人们发现芦荟凝胶层中的芦荟多糖、有机酸、氨基酸等物质

对于皮肤具有抗炎镇静、保湿修复等功效

由此拉开了芦荟在美容护肤品行业的巨大市场

众多以芦荟为原材料的护肤品

应运而生

至今仍是行业内的主流产品

此举也让芦荟名声大噪

此后更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芦荟热”风潮

芦荟也从此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但在此之前

芦荟难道就只是荒漠里无人问津的“水货”吗?

显然不是

事实上

芦荟与人类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久远得多

早在4000年前

古埃及人就已经迷恋上了这种植物

还记得上述提到芦荟叶子中那种苦臭的黄色汁液吗?

对动物来说是致泻的毒物

但对人类来说

只要用量控制得当

刚好可以用于通便

于是

古埃及人如获至宝

芦荟也作为一种润肠通便的药物

第一次走进了人类的生活

▼首次记载芦荟药用价值的埃及医学著作《埃伯斯纸草书》(图源网络,侵删)

此后的数千年间

芦荟作为一种通便消炎的药物广泛流传于各国

我们看芦荟的英文 “aloe”

或是它在植物学界的属名 “Aloe”

最初都是来源于于阿拉伯语 “alloeh”

意思是植物叶子中流出的苦汁

这也侧面反映了人们最早对于这种植物的苦涩记忆

大约在隋末唐初时期

芦荟跟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脚步传入我国

并且由于当时运输的限制

芦荟的流通并不是以活体植物的方式

而是将芦荟流出来的苦汁收集干燥后再运输

这样能极大降低运输的成本

▼芦荟苦汁收集干燥后形成的块状物

因此

唐朝的人们看到这些黑乎乎的块状物时

有点摸不着头脑

只能将其外语“Aluwa”

音译成“讷会”、“奴会”将就着叫

这也是芦荟传入我国时最早的名字

不过

音译名始终是不够深入人心

于是人们在音译的基础上

给这种黑乎乎的植物树脂

加上了释义

更名为“卢会”

“卢”字在古代有黑色的含义

《释名》中曰“土黑为卢”

也有说法是盧和鑪字相通

鑪就是古代的锅炉

因为底部被炭火熏烤所致黑色

因此卢字有了黑色的引申之义

“会”是会合、荟聚的意思

《说文解字》言“会,合也”

“卢会”

合起来的意思便是黑色的浓缩物

这也奠定了芦荟在中国的名字基础

此后芦荟便一直沿用“卢会”二字

直到在宋代的《魏氏家藏方》中

出现了新的写法“芦荟”

大抵是部分医家觉得芦荟是种草本植物

理应加个“艹”头吧

“艹”虽更加明确的芦荟的归属来源

“芦荟”二字却也失去了原本的释义

变得更难以捉摸了

虽然芦荟作为药物传入我国的历史也算悠久

但芦荟在古代实际临床上的应用并不算多

一方面是我国古代本草医学较为发达

用于通便泻下的药物选择颇多

常用的如大黄、芒硝、火麻仁……

另一方面

则是作为药物的芦荟实在是太苦了

古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别名象胆

用于形容芦荟的味道极苦

因此

在古今有关芦荟入药的方剂中

一般不入汤剂

而是选择制成更好入口的丸剂

如用于清火通便,除烦安神的更衣丸

治疗肝经火盛的当归龙荟丸

治疗小儿疳积证的肥儿丸等

或是外用

治疗头癣或顽癣等皮肤疾病

本草名片

芦荟药用简介

药材形态:药材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有特殊臭气,味极苦。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抽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

3

百变芦荟

Varied Aloe

入药、护肤

芦荟还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用途

食用

晶莹剔透的凝胶层

稠如清涕的汁液

加之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让芦荟成为了一种猎奇食材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印度街头的传统吃法

芦荟汁

将可食用的肥厚芦荟叶去除表皮

用小刀将其凝胶层刮入杯中

再加入木苹果、白芝麻、车前子、葫芦巴籽、椰糖……

等十几种复杂的原料

随后将混杂了各种奇异香料的芦荟汁

在两个杯子间不断混合

芦荟粘稠的汁液能拉出几十厘米的液柱

在颇具观赏性的制作过程中

一杯芦荟汁便诞生了

当然

一口喝下这杯口感黏稠味道奇异的饮品

颇具挑战性

为了更大程度发挥芦荟的食用价值

如今更多人会选择把芦荟叶子中这种粘稠的液体祛除

只保留其凝胶层原本清爽的口感

然后将处理过的芦荟果粒

添加到各种饮品、果冻、糕点、罐头中

在新时代

芦荟的药用价值也重新受到重视

并被开发成各种润肠通便的新型药剂和保健品

根据中研网的研究报告显示

2024年全球芦荟市场规模约为5.1842亿美元

种植面积达30万亩

这株曾被刻在埃及法老墓壁画上的荒漠精灵

也在新时代的土壤上

继续开出绚丽花朵

参考文献

[1]陈梦婷,罗秉俊,杨芳芳.库拉索芦荟及其发展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1,(06):84-86.

[2]袁盼盼,袁玲,袁代昌,.芦荟的本草源流考释[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04):207-212.

[3]王胜红,朱忠华.芦荟的名称及品种考证[J].中成药,2019,41(11):2729-2736.

[4]吴小芳,万金志,钟佳胜,.芦荟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08):1542-1550.

[5]李景原.芦荟属植物茎叶的发育和结构与芦荟素积累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3.

[6]吴华清,杨宏旺,孙美玲.浅谈芦荟的药用价值及市场开发前景[J].食品工程,2023,(02):10-12+22.

因资料收集有限,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支持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植物园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备案号:粤ICP备19111583号   网站标识码:4419000097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763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