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科技股>科研科普>科普教育
青出于蓝里的“青与蓝”
  • 2025-07-16 14:16
  • 来源: 植物园
  • 发布机构:市植物园
  • 访问量:
  • 【字体:    

青出于蓝里的“青与蓝”

荀子的劝学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水和冰大家都十分熟悉

然而与“水冰”对应的“青蓝”却要陌生得多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这是我们对于青出于蓝的最早印象

靛青是什么颜色,蓝草究竟是什么草?

本文让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去解密曾经背诗时无暇研究的“青与蓝”

“蓝”的历史

未见其身,先闻其色

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

“蓝草”并不是某一种神奇植物

而是所有可以用于提取蓝色色素植物的一个统称

其中有些“蓝草”离我们特别近

甚至有可能就在你家的药柜里

我们更喜欢叫它的另一个名字“板蓝根”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原来青出于蓝的“蓝”早就和我们打过照面

▼板蓝根

然而比起入药蓝草的另一重身份—染料

历史却要更为悠久,也更为重要

蓝草与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中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当时蓝草来源依赖野生资源,产量很低

半天还收不满一围兜

到了秦汉时期

蓝草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仲夏勿令民刈蓝以染”——《礼记·月令》

可见那时的蓝草已经多到需要用刀来采收

并且可能已经过渡到人工栽培的阶段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代采绢(左右蓝绢为蓝草染就,图源网络)

但是由于古代文献的不足

如今已难以确定当时的“蓝”究竟来源于何种植物

部分学者推测当时的蓝草植物主要有两种

分别是蓼科植物的蓼蓝Persicaria tinctoria

以及十字花科的菘蓝Isatis tinctoria 

而这两种植物

也是从古至今蓝染植物中的重要角色

▼蓼蓝(图源PPBC)

▼菘蓝

其中和蔬菜“菜心”来自同一个家族-十字花科的菘蓝

不仅长得像菜心

吃起来也像菜心

近年来还被开发成为一种时兴蔬菜

▼“菘油1号”板蓝根青菜

唐宋时期人们在自然界中找到了更多的“蓝草”

其中有来自豆科家族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木蓝(因植株茎干基部木质化而得名,图源PPBC)


有来自爵床科的板Strobilanthes cusia


▼板蓝(因叶片薄且板平而得名)

此外还有诸多类似于“吴蓝”、“苋蓝”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蓝草名字

都由于文献缺失而难以考证究竟是何种植物

到了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问了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蓝草植物?

除了不同植物的蓝染效果有差别

这些种类繁多的蓝草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

比如木蓝和板蓝都是热带性植物

只适合栽种于南方区域

其中木蓝也是印度应用最多的蓝草

因此也被称作“印度蓝”

而菘蓝适合温带地区种植

因此多用于北方

同时菘蓝也是欧洲传统中最主要的蓝染植物

▼17世纪生产菘蓝球的欧洲工坊

▼欧洲传统的菘蓝球(图源参考文献[3])

由于不同地区对于蓝草的应用历史沉积

全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蓝染植物文化圈

分别是以印度和南美洲为中心的木蓝染色文化圈

以欧洲为中心的菘蓝染色文化圈

以中国为中心的蓼蓝染色文化圈

以中国西南和印尼为中心的板蓝染色文化圈

世界蓝染植物文化圈(横屏观看,蓝草植物随各国文化交流不断交融拓展,本图仅做示意)

“蓝”的秘密

相信大家在认识了这么多种蓝草后

不免会有一个疑惑蓝草好像并不“蓝”?

这些看起来绿油油的植物真的能染出蓝色吗?

的确

蓝草本身并不蓝

能染蓝是因为其中拥有的一种特殊成分—靛(dian)苷

靛苷在正常状态下是透明无色的

因此正常生长的蓝草植株还是以叶绿体的绿色为主

但是靛苷这个成分是由吲哚酚和葡萄糖组成的结合体

这对组合很不稳定在水里就很容易“闹掰单飞”

“单飞”的吲哚酚也很善变

在热水或者碱性溶液的催化下就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最终生成深蓝色的靛蓝成分

这种深邃的蓝色也正是劝学中提到的“青”

虽然原理不难理解

但在实际的染色过程中

“善变”的吲哚酚并不好控制

不同的温度、时间、介质都会影响最终的染色效果

因此纵观古今中外的蓝染技术都是十分灵活多样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蓝染方式都不一样

最早期最简单的是揉浸生色染法

即直接将新鲜的蓝草植物切碎浸泡染布

依托自然发酵、氧化生成靛蓝

▼揉浸生色染法(图源参考文献[2])

揉浸生色法虽然简单

但此法需要大量的新鲜蓝草

受到时令和产地的限制

并且染液用过一次后就不能使用

成本颇高

这时人们就想

能不能将蓝草生成的“蓝”保存起来随取随用呢?

为此人们诞生了许多“制蓝存蓝”的技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固态发酵制蓝法和液态发酵制靛法

上述文中提到的欧洲菘蓝球就是一种固态发酵制蓝法

将新鲜的菘蓝碾碎揉成球状后晒干

菘蓝中含有的微生物在干燥或半干燥的状态下发酵生成蓝色混合物

除了欧洲

日本的阿波蓝也是采用了类似制法

▼菘蓝球制作过程(图源参考文献[2])

▼日本阿波蓝的分枝、发酵和建瓮过程(图源参考文献[3])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石灰等碱性物质会加快靛蓝的生成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加入搅打的步骤

增加蓝草发酵溶液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

最终生成的靛蓝会附着在石灰晶体表面并沉淀

最后将沉淀收集晾干就得到了可以长久保存并且随取随用的蓝靛泥

这也是液态发酵制靛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而这个“制靛”的方法记录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并沿用至今

齐民要术制靛

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倾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通)成矣。

▼板蓝制靛过程

清末民初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中有这么一句

“此事哎 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

曲中提到的故事地点“蓝靛厂”如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部

是明清时期用于蓝草加工制靛的基地

又称“靛园厂”、“打靛厂”

是皇宫大内机构“织染局”下属的部门

故此得名

▼蓝靛泥

此外在制靛过程中搅打产生的细密浮沫被称为“靛花”

收集起来晾干研末后便可得到青绿色的极细粉末

古代女子常用其和炭粉混合当做画眉的眉粉

因此又称其为“青黛”

刘熙《释名》云: “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

▼靛花—青黛

比起来自矿物的群青和钴蓝

来自植物的靛蓝要慷慨得多

不仅产量大

并且染色效果优良颜色高级耐看

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寻得的蓝色

因此靛蓝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平民最常使用的颜色

成语“筚路蓝缕”中的蓝缕最开始就是指用蓝草染蓝的衣服

▼利用蓝草染出不同程度的蓝色

时至今日

我们仍然能从一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蓝染技艺中

窥见这些来自于秦汉时期的青蓝之色

▼贵州蜡染技艺(图源网络)

除了中国

蓝草的蓝在世界各国都有着重要地位

我们很熟悉的牛仔裤的经典蓝色

最开始也是靛蓝的蓝

它起源于400余年前热那亚的港口工人

为匹配日常繁重劳动需求

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Geanes fustian”的耐磨面料

再加以靛蓝染色

随后这种坚韧独特的织物被广泛出口至世界各地

并因其独特的蓝色调而被誉为“蓝色的热那亚”

或法语中的“Blue de Gênes”

这一名称延续至今并演变成为了英语中的“Blue Jeans”—蓝色牛仔裤

▼20世纪20年代美国时尚杂志中的牛仔服饰(图源网络)

“蓝”的药用

说回板蓝根

入药是蓝草植物的第二大用处

我国关于蓝草的药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当时主要以蓝草的种子—“蓝实”入药

但具体是指哪种蓝草的种子

就已经无从考究了

唐代开始

蓝草的药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

宋元时期

蓝草植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温病发热、大头瘟疫等症状

成为医家常用药物

其中蓝草的根部药效优良

并且还是蓝草制靛采收剩余的“边角料”

最适合用于入药

从此便得名“板蓝根”

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板蓝根”应该是板蓝的根

而不是菘蓝、蓼蓝的根

的确,板蓝根最开始

是来源于爵床科的板蓝

也因此得名

但上述文中提到过

板蓝喜湿热气候

只能在我国部分南方地区种植

种植面积远不如菘蓝广泛

并且这两种蓝草根部都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

因此出现了菘蓝根、板蓝根混用的情况

而菘蓝根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

也占据了更大的药用市场

渐渐地便鸠占鹊巢

占用了“板蓝根”的名字

直至198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明确将“板蓝根”的名字给予了菘蓝

而后又在1995年的修订中

将有些“憋屈”的板蓝的根定名为了“南板蓝根”

至此分明

除了根部

蓝草植物其它部位基本上都有相近的成分和功效

因此都可用作入药

譬如叶子入药被称为“大青叶”

主要以菘蓝的叶子为主

蓼蓝叶入药则被称为“蓼大青叶”

还有上述文中提到过用以画眉的原料—青黛

也是一味良药

因以福建产出品质最佳

又称为“建青黛”

▼大青叶

以上提到的蓝草类药物

都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

最常用于治疗温热病以及大头瘟、痄腮等病症

金元时期主治“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的传世名方—普济消毒饮

就用到了板蓝根一味且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蓝草类药物中含有的靛蓝、靛玉红、板蓝根乙素丙素等成分

对流感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

并具有抗内毒素的药理作用

从公元前4000年前的南美“秘鲁蓝”到18世纪扬帆远航的“牛仔蓝”

“青出于蓝”到“筚路蓝缕”

从衣裳服饰到治病良药

蓝草的故事已经遥遥走过了数千年

虽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却也始终是

归根于蓝

参考文献

[1]唐璇.板蓝根药用史考[J].环球中医药,2014,7(11):869-871.

[2]郑巨欣.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J].丝绸,2024,61(01):109-119.

[3]郑巨欣.古典世界的“三蓝”与古籍中的蓝草补正[J].装饰,2022,(02):58-62.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22.02.007.

[4]王艺涵,金艳,陈周全,.蓝草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3):5819-5828.DOI:10.19540/j.cnki.cjcmm.20200917.101.

[5]赵翰生,李劲松.蓝染植物文献的另类解读[J].服饰导刊,2020,9(01):17-25.

[6]榕嘉.我国古代的制靛之蓝[J].江苏丝绸,1990,(05):29-31.

[7]张俪斌,王趁,李姗,.我国蓝草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J].广西植物,2019,39(03):386-393.

[8]张海超,张轩萌.中国古代蓝染植物考辨及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34(03):330-34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植物园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备案号:粤ICP备19111583号   网站标识码:4419000097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763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