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社区垃圾分类成效的建议》(第2024020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宣传教育情况
(一)建设主题宣教馆。全市建成36个垃圾分类主题宣教馆(镇街、园区、东实集团、粤丰集团各1个)、2个科普实践基地(位于麻涌镇、石碣镇),并投入使用,数量位居省内第二(仅次于珠海54座)。
(二)打造“莞味”符号。培树垃圾分类“莞香花”特色品牌,助推垃圾分类体系化、规模化、常态化,提升垃圾分类影响力。设计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专属Logo,创造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口号“生活垃圾分类放、品质东莞新时尚”,邀请东莞宏远篮球明星队担任宣传推广大使,运营“东莞垃圾分类”“东莞垃圾分类协会”微信公共号,开通垃圾分类公交专列,拍摄市级本土特色宣传视频17部。其中《“莞味”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治理教育”一体化模式 奏响“无废城市”新乐章》入选省厅典型案例、我市获得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组三等奖、《垃圾分类东莞说》在第四届广东省法治文化节中获得铜奖,垃圾分类理念得到有效传播、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深入宣传引导。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莞香花”系列宣传品牌矩阵。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五大赛,相关信息通过新媒体直播、新闻媒体和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关注人数超50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创建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五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工+义工”模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年累计开展超9200场,参与志愿者约14万人次;联合多部门发动党员、妇联工作者等群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发动、现场引导;创建“积分超市”,倡导调动家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社会覆盖面不断增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加强媒体推广。全力打造高流量事件带动宣传,借力东莞特有的篮球明星队宏远篮球队,打造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专属代言IP,创作推出短视频《不服来战》,网络播放量超120万次;联合本土知名相声演员和音乐制作人推出说唱视频《今天,你分了吗?》《垃圾分类听我的》,带动市民积极参与。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央视新闻等媒体,南方+、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东莞日报、东莞时间网、东莞阳光网、东莞电视台等市级媒体,以及“东莞城管”“东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
(五)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根据国家、省关于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的工作要求,我市举办以“共育时尚莞香花 千店万人志愿行”为主题的东莞市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展了八大主题活动,包括主题公交、全城亮灯宣传、分类进万家、分类体验日、低碳齐参与、曲艺进村入户、分类达人说、百日志愿行,多维度、全方位开展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据统计,宣传周期间,参与人数超6.2万人次,影响覆盖超130万人次。
(六)强化教育培训。始终把学生教育作为垃圾分类行为自觉的“主战场”来抓,加快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转变,努力推动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争取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片人群。编印生活垃圾分类幼儿、小学、中学知识教育读本,分发给全市学校,并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进行宣传教育。4年开展各类绘画、手工艺制作、知识竞赛、板报评比等主题实践活动约3000余场,共10万余名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区联系,形成合力。将垃圾分类纳入市行政学院培训课程,组织党员干部先学先会先实践,发挥带动作用。开展培训帮带服务,据统计,4年来,市、镇、村三级分层分批开展专题培训,共计约1400场,参加人员约8.56万人次。
二、关于完善垃圾分类机制体制情况
2020年5月26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成立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东莞市全面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垃圾分类工作机制体制和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实。
三、关于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情况
根据《东莞市全面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我市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设施作出明确要求和建设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各镇街(园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做到分类标志颜色规范、清晰醒目。目前,我市居民区设置5313个分类投放点,其中3035个具有遮雨、照明、洗手等功能,2023年底评比选出93个星级投放点,切实提高居民投放的便利性。此外,新建或升级改造镇级垃圾转运站479个,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切实提升我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末端处理能力,建有5座环保热电厂,焚烧能力14750吨/日,在省内较早实现其他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有市集中处理设施2座(麻涌、市区厨余垃圾处理厂,合计处理能力约560吨/日)、就地处理设施49座(合计处理能力约1170吨/日),总处理能力1730吨/日。计划2024年新增500吨/日以上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
四、关于垃圾分类创新赋能情况
我市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创新,以科技赋能,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智能化垃圾分类新模式。目前,我局正在试运行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投放、收运、末端处置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投放、收运、处置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同时,部分关联企业也相继开发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相关的APP、微信小程序、信息统计平台等,对各链条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关于加强垃圾分类监管考核情况
(一)加强成效评估。目前,我市每季度会同第三方开展垃圾分类评估,全面客观评价“条、块”两个维度工作开展情况,并靶向通报至属地主要负责同志。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对推进成效不佳的镇街(园区)、市有关职能部门,分层分级约谈,压实各级责任,及时纠偏纠错、整改提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加强监管执法。落实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机制,强化执法监督作用,压实监督管理责任,切实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检查工作有落实、不松懈。目前,我市主要通过“硬性执法+柔性劝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普通居民以教育引导为主,采取“小微执法”包容免罚;对分类管理责任人,采取教育、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法规的刚性约束,压实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我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立案查处49宗,罚款3080元,“小微执法”包容免罚278宗。
六、关于源头减量倡导绿色生活情况
从2020年起,市发改、商务、邮政、市场监督、生态环境、文广旅体等主要职能部门先后印发了《治理商品过度包装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关于做好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东莞市住宿餐饮业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治理工作方案》《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倡导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通知》《关于推动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源头减量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具体工作措施,主要从避免过度包装,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利用,减少或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办公等方面促进源头减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下来,我市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前期垃圾分类示范创建的基础上,转化先行示范创建成果,逐步推广至全市,深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依法管理,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努力促进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共同打造干净整洁的美丽东莞。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