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无障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分享到: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东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0097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24-07-12 14:50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张景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的建议》(第20240097号)建议收悉,涉及交警、教育、市场监管及城管部门职能,现结合各部门意见答复如下:

  为打造我市宜居城市环境,不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加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同时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环卫保洁有标准、监督管理有依据

  城管部门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监督检查,不断完善环卫保洁管理制度机制。一是制定了《东莞市环境卫生分级分类管理与作业指引》《东莞市环卫行业信用管理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卫作业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不同区域、等级道路环卫质量及清扫保洁方式、作业频次、洒水喷雾清洗等作业标准,为环卫作业单位提供作业标准。二是加强环卫企业履约监管,对全市环卫保洁项目进行统计更新并对全部市级、镇街(园区)发包清扫保洁项目的合同人员、设备开展核查,根据核查结果指导跟进相关单位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整改并落实处罚;对每周曝光卫生黑点所属环卫项目进行专项合同倒查,建立黑点整改情况及合同倒查问题清单,督促各城管分局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对未按合同履约的行为追究违约责任并依法开展行政处罚,开创了我市对环卫企业行政处罚的先河,形成闭环管理。三是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品质提升行动。为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制定印发了《东莞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攻坚实施方案》,组织全市城管系统持续开展卫生整治、“牛皮癣”清理、边角地改造提升等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升整改全市垃圾分类投放亭。指导各城管分局设立巡回保洁专员、果皮箱擦拭员,加大对重要路线和公共区域、主次道路、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市场周边清扫保洁,确保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四是印发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方案(2024年修订版)》,计划每季度对各镇街各成员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成效开展评估。五是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包括宣传周系列活动、莞香花特色学校创建培训会等,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六是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收运处理系统,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点和精品路线,打造东莞特色的垃圾分类“莞香花”特色品牌。

  二、不断强化巡查执法,督促形成城市管理良性循环

  (一)坚持包容审慎执法理念,持续推进柔性执法。城管部门按照“日常巡查+重点执法、教育引导+依法处罚”的原则,全面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坚持常态长效。秉持宽严相济、包容审慎的执法理念,依托城管片长和玉兰女子执法服务队履行“六巡三访一执法”和巡查服务、宣传教育、柔性执法等职能,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既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也善于劝导立行立改实施免罚,用规范、快速的执法手段实施适度的“小微执法”,完善健全轻微违法行为长效治理机制。同时,加强日常城市管理宣传,倡导民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共同履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打造规范有序、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据统计,2024年1-5月,全市城管片长巡查发现并处置“门前三包”不落实36876宗、环卫保洁不及时46239处。自2022年起累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32.89万户,悬挂责任牌29.35万户。

  (二)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管理,持续推广“随手拍”。日前,我市已在“随手拍”违法举报小程序,添加机动车驾驶人等通过车窗抛洒物品的交通违法举报功能,市民可以通过手机、行车记录仪等方式拍摄记录视频,按要求上传至“随手拍”,举报不良的交通违法行为。经统计,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3日,交警部门共收到1103条交通违法举报,其中审核通过388条,因证据链不完整(如仅有物品和车辆照片、视频看不清所抛物品)等原因未通过审核705条。下来,市交警支队将继续通过市公安局和东莞交警公众号、抖音自媒体等平台,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随手拍”,助力我市共创美好人居环境。

  三、不断强化“小切口”治理,推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

  (一)建立健全城管“护校员”制度,不断规范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的通知》《全市城管系统关于开展“护苗行动”专项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建立健全城管“护校员”“护考岗”等机制,持续强化城管部门与学校的沟通联动,有针对性开展城市管理服务、群众诉求响应、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及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全面优化校园及周边市容秩序状况,常态化开展“护校护学”行动。2024年3月25日以来,全市城管系统共有护校员477人,走访学校2848次,出动执法人员13004人次、5429车次对校园周边开展环境卫生、城市“六乱”等治理工作。查处市容环境类、市政园林类及燃气安全隐患问题教育改正1639宗、简易程序处罚113宗,罚款4470元,一般立案程序处罚12宗,罚款135320元;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233场次,引导带动更多市民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同时,部分城管分局已实施深度保洁,合理调配学校及周边重点路段保洁力量,适时增加校园周边人工保洁频次,延长保洁时间和范围,洗净上学路。

  (二)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落实农贸市场环卫监管。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农贸市场的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方面的监管,一是督促市场开办者进行划行归市,科学合理设置入场经营的商品区域和市场摊位;二是督促市场开办者根据经营面积配备足够的专业保洁人员,做好场内卫生保洁工作;入场经营者(包括属于市场的商铺)落实卫生保洁制度,确保摊位清洁干净;三是督促活禽交易市场开办者、活禽销售者严格落实“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当日活禽零存栏”制度;四是指导市场开办者开展诚信经营、安全卫生、数量污染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农贸市场及周边融合管理理念,加强与城管部门协同联动,建立线索移交机制。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城管系统合计出动了执法人员121912人次,出动执法车辆53209车次,检查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秩序48046次,查处纠正占道经营、无照经营行为70宗。

  四、不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

  (一)以学生为重要对象,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育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文明校园教育,并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科学以及初中生物等学科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把保护环境等要求融入各学段课程教材、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小学生校园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绿美东莞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与度。市教育局联合市环境科学学会编印了《东莞市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读本》,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同时,为了让学生和幼儿园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联合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管局和城市管理科学学会共同编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

  (二)以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市教育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我与无废城市”中小学生环保手绘作品大赛、“湿地精灵”第七届中小学生观鸟比赛暨大湾区观鸟交流赛、“百师千课”环境教育宣讲计划、环境教育“种子教师”陪伴成长计划等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相关活动得到中小学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联合市垃圾分类办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范围发起演讲、文艺、征文、摄影、书画五大项比赛。当中环节设计有强化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等方面教育,为弘扬绿色生活主流价值观,推动绿色、低碳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结合校本课程,通过节能降碳宣传周、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和研学活动等方式,涉及开设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让生态文明教育从中得到有效渗透。

  (三)以学校为重要阵地,推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工作

  2023年9月市教育局印发了《东莞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结合先进地市经验做法,重点部署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家庭等八项重点工作,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持续深入开展垃圾分类“五大赛”“周末课堂”“五进”宣传等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制定“莞香花”特色学校评选工作,争取三年内累计创建“莞香花”垃圾分类特色学校100所,实现全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知晓率达到100%,校园垃圾分类覆盖率、投放准确率、参与率明显提升。2023年,经市教育局联合市垃圾分类办的复核,评出18所东莞市“莞香花”生活垃圾分类特色学校,以“莞香花”特色学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体校园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推进。

  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落实环卫保洁规范化标准和“门前三包”责任制,提升环卫保洁规范化管理水平,打造“干净有序之城”。同时,结合课内外教学渗透垃圾分类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风尚。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备案序号:粤ICP备19111583号   网站标识码: 4419000097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763号  地址:东莞市莞城街道莞龙路141号  传真:22621003  投诉电话:12345
如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dgcgj@dg.gov.cn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