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韩暖渠率队赴市建筑垃圾处置协会、万江街道调研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深入了解行业规范与装修垃圾规范处置试点成效,并对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世光及万江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参加调研。
在市建筑垃圾处置协会,调研组听取协会工作汇报,对协会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予以肯定。调研组表示,协会要与城管部门同向发力,深入参与装修垃圾收运处置链条建设,推动建立建筑垃圾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体系。同时,要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推动企业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做好行业发展引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调研组先后走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修垃圾排放登记办事窗口、民房装修垃圾排放示范点、装修垃圾集中收集点、聚龙沁玥广场工地项目。
万江街道以“五个一”(一个窗口、一套流程、一批试点、一支队伍、一套智能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为抓手,实现装修垃圾处置规范化、便民化。调研组对此表示肯定,勉励万江街道进一步加强装修垃圾收运处各环节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便民性,优化细节管理,并积极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
调研组强调,全市城管系统必须坚持务实的态度,结合现有生活垃圾清运系统,从利于市民投放、社区(物业)管理、政府监管的角度,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模式,加快推动装修垃圾规范收运处置体系全市域覆盖。
新闻链接:
近年来,东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建筑垃圾治理的工作部署,按照“以打开路、建管并举”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建筑垃圾全链条综合治理工作。
高压严打建筑垃圾非法行为 联合行动成效显著
自2024年10月至今,城管部门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先后开展了六轮“清源”行动,累计查处非法处置(受纳)场所33个,查扣违法车辆336辆,查处非法运输行为146宗,其中涉跨市非法运输行为47宗。今年以来,依托智慧城管平台、航拍和图斑比对智能分析技术,对乱倾倒、乱堆放等问题动态清零。此外,我市与广州、深圳、惠州先后签署备忘录,建立跨市联合执法和跨区域平衡联动机制,并已先后开展2次四地联动执法行动。通过对非法行为的打击,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量大幅提升。
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监管 持续强化资源化利用
我市在全省较早建成建筑垃圾电子联单智慧管理系统,目前全市在建工地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率和排放核准率均达100%,实现工地建筑垃圾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监管。
目前,我市建有31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可满足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城管部门强化资源化利用厂监管,今年排查并整改涉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问题93宗次。为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我市以前瞻性规划布局,建设消纳场作为应急和中转调度场所,当前正加速推进岭山畔山消纳场等重点项目,进一步补齐消纳短板,资源化利用能力持续增强。
试点先行 推动装修垃圾收运处置规范化
针对小区、农村装修垃圾,我市探索“政府主导、试点先行、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的工作方向,在六镇街开展首批试点,并创新探索“一个链条、两个支点”工作模式(以物业服务企业、村(居)委会为支点, 建立一个“线上+线下”装修垃圾规范处置链条),以市民便捷规范收处为出发点,打造“线上预约+线下收运”处置链条。目前,茶山镇已建成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其他镇街正稳步推进中。
深化“1+3+N”体系 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东莞城管进一步深化系统性治理思维,积极探索符合东莞实际的建筑垃圾“1+3+N”(以1个专项规划为引领,建立工地、小区、农村三大产生源3个全过程规范处理链条,配套完善N项工作机制)综合治理体系,做好“打、建、管、宣”四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建筑垃圾规范管理水平。
“打”指的是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坚持开展建筑垃圾“清源”整治行动,全链条严厉打击建筑垃圾非法行为,并用好与广州、惠州、深圳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严厉打击跨市非法处置建筑垃圾行为。同时,针对码头船运行业开展专项排查,严厉打击未经核准经水路运输建筑垃圾行为。依托智慧城管平台以及航拍等信息化手段,市镇两级城管部门对各方反馈涉建筑垃圾问题线索“动态清零”,推动社会面非法倾倒处置乱象得到根本性扭转。
“建”指的是完善全过程治理体系。推动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发挥好市级建筑垃圾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推动各镇街完善建筑垃圾联合执法、全链条管理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装修垃圾规范化收运处置。
“管”指的是全链条精细管理。推动建筑工地100%纳管,以电子联单制度为抓手落实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整治各类源头排放违法行为,推动工地落实“一不准进,三不准出”(无证车辆不准进,未冲洗干净车辆不准出,不封闭车辆不准出,超装车辆不准出)。联合住建部门推进“无废工地”建设,推动源头减量、规范管理成为建筑行业自律新规范。用好省跨区域平衡处置平台,与周边地市强化联动,拓宽本市渣土出路。抓好资源化利用场所监管,制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地方标准,推动再生产品认证和推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宣”指的是科普宣传。推动各镇街组织开展“五进”宣传,做好建筑垃圾有关政策法规科普宣传,提升市民对建筑垃圾规范管理的意识,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格局。